五年来,学校始终坚守“生于军工,长于军工”鲜明底色,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瞄准军工装备制造业领域,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建强师资队伍,夯实校企合作”的五年。学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改革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促进事业发展,办学治校特色更加坚实,服务保障改革发展稳定效能更加彰显。坚持引育并举,建强师资队伍,专任教师队伍规模由2019年的1162人,增加到目前的1253人,增长幅度91人;博士教师由515人,增长到666人,博士化率由44.3%提升到53.1%,提升了近9个百分点。五年来,新增教授62人,新增副教授156人,新增二级教授21人,新增三级教授22人。
2019年以来,引进优秀博士229人,引进全职国家级人才4人,引进兼职聘特教授41人(国家级人才17人)。获批厅级及以上人才项目6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级人才41人)。2023年获批“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防领域)1人,陕西省军民融合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防领域人才实现突破,光电信息教师团队入选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成为陕西省第一批军民融合示范高校和示范基地。兵工科研院所、校友企业在校设立奖学金近20项,奖励资助学生400余人。20多个地市、千余家企业与学校建立就业合作关系,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大批就业岗位。
这是“强化学科建设,凸显军工特色”的五年。学校面向世界科技新动向、国防工业发展新方向、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以工学为重点,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构建优势和特色引领、集群推进的学科体系。
聚焦军工特色引领,形成兵器与核工业竞相发展、五个国防特色学科齐头并进的鲜明军工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军工特色的学科专业群。
学校目前是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具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的高校,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西北管理局共同建设了西北兵工科教创新中心,依托特色学科先后成立了光学与光电子研究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2021年,国家国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军委科技委快响中心陕西省快响小组分中心分别在学校设立,学校依托国家国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成立了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上榜学科数量及质量实现全面提升;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光学工程学科在(光学工程学科)排行榜中位列西北地区第1位,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这是“适应社会变革,提升人才质量”的五年。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学校坚持德育为先,树立“大学工”观念,建立“军工特色”思政育人体系。坚持智育为重,优化“一流+兵器”专业结构,深化“通识+个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体育为基,推进俱乐部制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体魄。坚持美育为要,健全“理实并重、艺工结合”的美育体系。坚持劳育为本,构建“实践创新”特色劳动育人体系。
学校结合实际,将军民融合战略向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军工品格,让学生“识军工、懂军工、融军工”,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军工特色。学校面向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和工程实践,增加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社会延伸环节,优化培养过程,再造知识结构、校内实践平台和质量监控体系,更好地履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人”的伟大使命。
这是“牢记责任担当,服务国家发展”的五年。服务国家是学校发展的最高追求,学校始终牢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心怀“国之大者”,秉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传统,践行“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工精神,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和国防行业需求,以学校科研优势和军工特色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西工力量”。
国防科研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55%左右,国防项目数量,国防经费体量进一步扩大,光电、机电、材化、兵器和新能源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投身到国防科学中。
在推动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学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型武器装备发展需要,积极融入陕西“两链融合”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构建精准有效、科学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强研究基地与地方研究院,做大工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国防工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过去的五年,学校在挑战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以锲而不舍的坚韧、知重负重的担当、自信自强的进取,将成就和汗水、温暖与感动凝结成闪亮的记忆。未来,学校也将以更多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继续传承西工精神、强化军工特色,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